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125章局势突变  (第1/2页)
    第125章 局势突变    在三王跟太子开打之前,东海王就已经密切地关注这场藩王跟朝廷之间的战争了,东海王不停地与自己的谋士们谋划着,他在心里不断地为自己的小利益打算着。    东海王的首席谋士,大名士荀恺首先为其分析天下形势,说道:“大王,如今天下乱象已显。太子据大义占关西,成都、河间两王得河北,齐王有豫州,大王您据青、徐二州,共成鼎足之势。”    “藩王与太子之战,如今看来藩王必败。然而三王亡,则大王不能独存也。大王应该趁着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际,发兵帮助三家王爷。联合各位王爷之力,就可以轻松击败太子司马遹。甚至在击败太子之后,众人疲惫之时,大王可趁机吞并其他势力。然后叩关攻取关中,那时太子锋芒已失,则大王可取天下也!”    东海王听了,觉得荀恺分析的太精辟了,决心按照荀先生的谋划去做。    于是东海王就蛰伏在旁边,耐心等待着一个关键时刻的到来,只有在这一时刻,藩王联盟才会最疲劳,而又未能攻破洛阳;也只有在这个时候,太子的势力被削弱到最低,却仍然可以据洛阳死守。    等成都王不断在孟津碰的头破血流,河间王在虎牢关寸步难行,而太子即将扑灭司州境内的叛乱的时候,在东海王看来,出兵的时机终于成熟了。    也许,东海王担心太子挡不住藩王大军,万一洛阳城破了,可就没他什么事了。    毕恒的到来,让东海王看到了其中的战机,如今虎牢关双方已是兵疲将乏,正是他一举拿下虎牢关的最佳时机,只要拿下了虎牢关,洛阳将不在话下。而且他还派人联络幽州刺史王浚、并州刺史司马腾、范阳王司马虓共同举兵。    经过一个多月准备,到了公元300年元月末,东海王司马越突然在东海国打出反叛朝廷的旗号,在幽州刺史王浚、并州刺史司马腾、范阳王司马虓等人的支持下,悍然起兵叛乱。    在这一个月当中,孟津、虎牢关两处多次出现险情,不过在洛阳方面的全力支援下,屡次化险为夷。不过即使这样,两地的士兵的精力已经到了极限。也就是太子麾下训练有素,若是换做其他人恐怕早就崩溃了。    此次,东海王同盟有十三万人,其中还有超过半数的胡族骑兵,他们号称三十万大军,兵分三路朝洛阳进发。北边并州刺史司马腾接到兄长的要求起兵的消息后,立即让实际已经dú lì建国的匈奴汉王刘渊带匈奴骑兵三万相助。    匈奴人刘渊接到司马腾的书信时,他正在教育自己的几个儿子。刘和、刘裕与刘隆是刘渊与妻子呼延氏所生。长子刘和好学而早成,爱读《左氏春秋》与《毛诗》。    刘渊害怕刘和过于柔弱,于是就对刘和说道:“和儿爱读经史,而如今我族要成大事,还需武功啊。”    刘和点头,并不答话。    这时又有一人上前拜见刘渊。只见此人年龄约三十,身高八尺,左耳有一根白毛,长二尺多,很有光泽。刘渊一见,高兴地说道:“孤的聪儿真是威风凛凛,仪表堂堂啊。”    刘聪是刘渊的第四个儿子,是刘渊与张夫人所生。刘渊问刘聪道:“聪儿近来还读书否?”    刘聪答道:“自幼至今,仍十分爱读经史、兵法。”    刘渊又问:“聪儿近来可否吟诗作赋?”    刘聪答道:“曾作怀念诗百首,作赋五十余篇。”    刘渊微微点首,接着问道:“聪儿不仅擅长吟诗作赋,还写得一手好字。近来在练何种字体?”    刘聪答道:“主要是草书与隶书。”    刘渊又对刘聪说道:“聪儿十五岁就擅长射箭,能拉开三百斤的弓。现今我匈奴五部安居关内,一直无战事,聪儿是否重文轻武?”    刘聪忙答道:“孩儿一直没有忘记练武。”    刘渊点头表示赞许。    这时又一人上前拜见刘渊。只见此人年近三十,身高九尺三寸,白眉毛,眼冒红光,胡子不过百余根,却根根都有五尺长。刘渊一见马上兴奋地说道:“这不是孤家的千里驹永明吗?”    刘曜(刘曜字永明)是刘渊的干儿子,从小就是孤儿,后来被刘渊收养。    刘渊问刘曜道:“听说永明也喜读书,不知永明爱读何书?”    刘曜面有笑容说道:“我读书不及聪哥,只喜广泛阅读而不求甚解。”    刘聪接言道:“永明不必过谦,听说永明读兵书则不然,没有不能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